巧克力的起源
無論是白巧克力、牛奶巧克力還是黑巧克力,要放棄哪怕一小塊都難如登天...如果你無法想像沒有巧克力的人生,那麼你很幸運沒有出生在16世紀之前!在那個年代,巧克力僅存在於中美洲,且形態與我們熟知的截然不同。傳統上,人們會將可可豆烘焙、研磨,與水混合,最後攪拌製成「Xocoātl」——一種苦澀卻令人振奮的泡沫飲品。
若你認為巧克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,不妨想想馬雅人和阿茲特克人曾深信可可是「神的恩賜」,甚至稱其為「眾神的食物」(Theobroma cacao)。阿茲特克人將可可豆作為貨幣使用(比黃金更珍貴),在皇家宴席上飲用,作為戰利品犒賞士兵,並用於宗教儀式。
巧克力的起源
最早接觸巧克力的歐洲人是哥倫布的船員,但真正將其引入歐洲要等到1520年左右,當埃爾南·科爾特斯造訪特諾奇蒂特蘭的蒙特祖瑪宮廷後,將皇帝饋贈的一批可可豆帶回了西班牙。
起初因其苦澀口感,巧克力被用作治療某些疾病的藥物。後來,擅長調製混合物的耶穌會修士開始用蔗糖和香草替代原本的配料(玉米、蜂蜜、辣椒和胡椒),創造出甜美可口的飲品,這正是當今熱巧克力的雛形。16世紀末,它已成為西班牙宮廷的流行飲品,西班牙自1585年開始進口可可。
巧克力初入歐洲時,是只有富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。舉例而言,161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迎娶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之女安妮時,她便將巧克力樣品帶入了法國宮廷。
效仿法國,巧克力很快通過專門的「巧克力屋」傳入英國。隨著風潮席捲歐洲,許多國家在赤道沿線國家建立了自己的可可種植園。當時巧克力仍靠手工製作,過程緩慢而費力。但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,一切即將改變。
誰發明了巧克力?
1828年,荷蘭化學家康拉德·范·霍頓發現用鹼性鹽處理可可豆可製成更易與水混合的可可粉,此工藝被稱為「荷蘭式處理」,成品稱為「荷蘭可可」。後來他發明的可可壓榨機,能將可可脂從烘焙過的可可豆中分離,使人們能輕鬆高效地生產可可粉——當時所有巧克力配方的基礎原料。
荷蘭工藝和巧克力壓榨機讓巧克力變得大眾化。將可可粉與液體混合後倒入模具凝固,便製成了可食用的巧克力塊。
約瑟夫·弗萊被認為是現代巧克力棒的發明者。1847年,他發現在可可粉中加入熔化的可可脂能製成可塑形的巧克力糊。至此,巧克力的現代紀元正式開啟...